造三球“平趟”越战,武磊几乎为国足自己带来了第一场12强的胜利,为这场“生死战”泼下了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经过近一个月的反思和“重新定位”,李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术。但除了王与的“海港连线”之外,国足在比赛中的表现缺乏亮点,年轻教练的压力并没有随着首胜的到来而减少多少。对他们执教能力的质疑依然是市场热议的话题。
1.头重脚轻的大名单,“压榨”老将合适吗?
“现阶段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对阵越南的比赛,我们必须想办法赢得比赛。”李铁在赛前接受采访时的表态一语中的。对于前两场零分的国足来说,要想赢球,就必须在中前场做出很大的调整。
双方的首发阵容。
李铁的决心在这次战役的阵容选择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他只挑选了6名后卫,很多在对阵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比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场都被击败了。前线非常大。近两场比赛,武磊和艾克森的出场率都很低,负责为他们提供支援的张稀哲和尹鸿博更是羞辱了他们的使命,导致李铁做出了简化中场,专注于前后卫连线的决定。
通过减少中场,增加前锋,李铁逐渐找到了适合这支国足的阵型结构。
虽然他们没有选择激进暴虐的打法,但李铁的球队也放弃了控球权的争夺,比赛会因为球权频繁交替而陷入拔河模式,这对老将众多的国足不利。前两场比赛,李铁首发阵容的平均年龄达到了30岁。在这场战役中,国足首发阵容的平均年龄为31岁,30岁以下的球员只有蒋、张玉宁和刘彬彬。里皮时代的国家足球队如今已是暮年。上任后,李铁有意加速球队年轻化。但是在12强的关键时刻,年轻的元帅还是投给了老将,为下半场失去控制铺平了道路。
开场后,国足迅速传中中场,将球直接交给前锋。
2.既定计划执行不力,国足为何反应迟钝?
在第一场比赛后的总结中,国足教练组认为“低估”对手是惨败的主要原因。当高位压迫失败,国足被迫收缩到自己的禁区时,球员思想不统一,三条线之间的距离控制不好,澳大利亚接连打进两球。在这场战役中,国足开局三板斧依然失败,李铁依然没有做好b计划的准备,当张玉宁和刘彬彬陷入双拳,进攻停滞时,国足选择了相对消极的打法。既不敢投入更多兵力组织侧翼进攻,也不敢尝试突然冒险向前传球。大量的后传和横传消磨时间,球员们似乎准备等到中场休息后再接受教练的进一步指示。
44阵型充满了碎片感,刘彬彬缺少边锋和技术型中场的支持,很容易陷入包围圈。国足的进攻被对手克制,球员的选择变得更加保守。
换边之后,国足的进攻风格发生了变化。当越方开始移动阵型向前组织进攻时,李铁的球队抓住机会利用长传策动进攻,艾克森和张玉宁完成头球接力,武磊的单脚射门被扑出,张玉宁跟进补射。尽管率先打破僵局,但国足首发阵容体能进入瓶颈期。刘彬彬、艾克森、张稀哲已经失去了冲击对手的能力,无法继续扩大得分来增加教练战术调整的转弯空间。李铁面临着是坚守四前锋还是改变阵型保住胜利的两难选择。
下半场,国家足球队的进攻十分坚决
在魏、阿兰和郝俊民出现之前(54分钟),国足已经取得领先优势。李铁的调整是为了寻求扩大战果,选择性忽略了自己体能上的弱点和越南对中场的控制。在李铁做出第一次调整后,国足11名球员中有3到4名球员在防守端无法提供足够的输出。越南轻松掌控比赛,集中精力从中路拉开差距。
3.中路门户洞开,队长的帮手在哪里?
在对阵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比赛中,国足在后腰位置上的问题暴露无遗。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李铁还是没能找到填补后场中路漏洞的办法,给了越南两个进球。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和吴都在纠结。
李铁是球员时代典型的中场工程师,但执教后似乎并不喜欢。
用所谓的防守型中场,更乐于在四战之地堆积“8号”球员,在双前锋身后安排前腰负责最后一传。李可受伤之后,国足阵中已经没有能够应付高强度对抗的后腰人选,李铁改造吴曦、重用张稀哲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进攻,这在40强赛阶段是可行的,但到了强度更高的12强赛阶段便显得难以为继。在单后腰体系中,吴曦既要上抢延阻持球人,又要时刻留意禁区弧顶区域,很容易在“瞻前顾后”的过程中陷入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在越南队连进两球之前,国足的后场中路已经沦陷,李铁的换人对防守造成了明显的削弱。
李铁将吴曦固定在后腰位置上,不仅埋没了这位全能中场的助攻能力,削弱了国足的后排进攻力量,还没有起到拱卫防线的效果。在对阵日本的赛前训练中,李铁“单聊”池忠国,最终却没有安排他出场;到了需要追分的阶段,李铁安排蒿俊闵与吴曦搭档中路,为“归化帮”提供支持。令人意外的是,李铁在对阵越南的比赛中却没有继续使用这对文官中场组合,而是起用了在首战中表现糟糕的张稀哲,池忠国只获得了20分钟的出场时间。
后腰不设防,李铁在换人调整方面的失误放大了国足的短板。
在池忠国出场之前,李铁又完成了一次换人,受伤的王刚被于大宝换下,张琳芃移镇右闸。场边只有两名替补后卫可供选择,一次被动调整改变了防线上的两个位置,于大宝完全不是应付“小快灵”锋线的理想中卫,李铁为自己选择的“头重脚轻”的大名单付出了代价。
4.武磊为“本土”球员正名,锋线新思路值得延续吗?
里皮带队征战40强赛期间,国足的锋线实际上是3“前锋”(杨旭、艾克森和武磊),而不是传统的1中锋+2边锋配置。面对马尔代夫和关岛等弱旅时,国足不用担心中场控制问题,锋线冲击力较强的优势很容易发挥出来;当面对实力较强的对手时,国足的中场和边路无法对前场提供很好的支援,三“前锋”与大部队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李铁上任后围绕武磊和艾克森制定战术,通过边路为“双前锋”提供支持。
在对阵沙特和澳大利亚的比赛中,越南防线的后点区域多次被打击。埋伏在后点的武磊送出致命一击,国足教练组的赛前准备工作是非常充分的。
经历了唐淼受伤,以及多名中场球员先后“拉胯”的打击,李铁意识到现阶段围绕中场搭建战术已经不现实,必须回到里皮时代的3“前锋”老路上来,张玉宁能够获得首发便是基于这种思路。艾克森在联赛中状态不俗,但来到亚洲赛场便失去了锐度,国足锋线上最可靠的球员还是武磊,队友们需要将开火权交给这位具备欧洲节奏的射手。
回归里皮时代的三前锋架构,李铁需要继续围绕前锋群建队。
赛前表示要主打边路进攻和头球战术,实战中却没有采取疯狂传中模式,两名中锋也都不是主攻手;在刺刀见红的阶段能够耐心组织传递,通过左倾化的“非对称攻势”为弱侧的武磊输送炮弹,准确地抓住了越南防线后点空当较大的弱点……从前两战进攻交白卷,到此役打入三粒进球,国足教练组的工作还是值得肯定的。防线和后腰位置顽疾难除,国足要想争取好成绩必须要围绕锋线建队,通过“以攻代守”的方式转移压力。此役效率不错的三前锋组合能否得到延续,或将决定李铁的球队在12强赛阶段的最终走势。